•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银发天地 > 征文展示

【征文选登】一次延安行 一生延安情

发布日期:2022-06-15 14:10来源:市委老干部局 作者: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字体:  ] 打印本页

一直想去延安,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行。直到去年金秋,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夙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去延安,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对于我这个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人来说,虽然从未去过革命圣地,但对延安并不陌生。最初认识延安是在学生时代的课本里,在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里——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

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回延安》时,当老师满怀深情地说起半个多世纪前延安的种种往事时,宝塔山、延河水、窑洞里的灯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延安如参天大树,早就在我这个少年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后来在书本里,在电影、电视中,无数次地与延安邂逅,延安早已是我心中信仰的灯塔,一想到延安,我就会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憧憬。

我带着朝圣的心情,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在延安的短短十多天里,我马不停蹄地参观着心中敬仰的圣地: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王家坪、清凉山......

当我来到宝塔山下,抬头仰望魏巍宝塔时,记忆中的宝塔山和伟大的党中央在延安的许多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没来延安之前,心间一直闪耀着延安窑洞的灯光,如今来到这里,我的心砰砰直跳,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信仰之光啊!一种无以言表的崇敬和激动在心里翻滚着,胸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之感。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枣园,我参观了中央书记处小礼堂、雕像群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袖们的旧居。领袖们生活过的窑洞里摆放着他们当年用过的家具,家具非常简单简陋。看着这样简朴的陈设,不由得不让人动容,不由得不让人肃然起敬。我在思索,当年在这样艰难的情境下,我们党的领袖们是依靠着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智慧,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让劳苦大众打破枷锁,走向光明!

清凉山。当年这里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这里陈列着最原始的活字印刷、油印小报、手摇发电机等等。看着这些,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真得很难想象,当年我们党的新闻人,是怎样把一道道红色电波、一条条重大消息从这里发出,我们党的一个个重要主张、公告,是怎样通过这样极其简陋设备向全世界发布的。清凉山不愧为“新中国新闻事业摇篮”这个光荣的称号。

“一把锄头一枝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来到南泥湾,放眼望去,一片片果树蔚为壮观、一片片庄稼郁郁葱葱,处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遥想当年,这里可是一片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荒野啊。1941年春天,王震率领八路军第359旅,来到这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他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指战员们建窑洞、搭帐篷、制家具,刚来时没有粮食,指战员们就靠挖野菜充饥。359旅的官兵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艰苦创业,逐步解决了吃住和生产资料问题。我军通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逐步实现了丰衣足食,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为全军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典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次的延安之行,对我来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是一次对延安精神的深刻品读。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过:“延安精神培育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一定要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发挥余热。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革命精神的生动具体体现。延安精神的光芒,将永远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航程。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一次延安行,终身延安情!延安之行,将成为我铭刻在心间的终生记忆,延安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我和我的家人。

 

(作者系龙子湖区退休干部 肖建华)

Copyright © 2013 中共蚌埠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蚌埠市体育路26号  联系电话:0552-2044469  电子邮件:bbzdk@163.com
皖ICP备18002136号-2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275号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