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银发天地 > 征文展示

幸福老家

发布日期:2021-06-04 10:54来源:市委老干部局 作者: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字体:  ] 打印本页

从进城参加工作算起,我离开农村老家已有40年了。期间忙着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可近年来,儿时在老家的许多记忆,不断在脑海里浮现。想回老家的愿望也愈发强烈起来。或许正应了一位老友的话:“农村老家是年少时天天想着离开,年老后天天想着回去的地方”。

人生苦短。40年来,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回过老家。是大哥来城里看望过我几次。大哥多次邀我回老家看看,住上几日,我却以工作忙,走不开为借口推脱着。如今我已退休,于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回久违的老家一趟尽管老家除了我大哥一家,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

轿车在平坦开阔的公路上奔驰。200多公里的路程,早晨6点出发,上午9点多就到了,车子一直开进村子,开到大哥的家门口。路途上,想起小时候去一趟县城却要走12里高低不平的土路,换乘两次客车才能到达,不足30公里的路程,要用上半天的时间真让我感慨唏嘘

70开外的大哥和大嫂出门相迎。大哥依然还像往年那样健壮开朗,他大声地笑着,话语洪亮有力,只是轮廓分明的脸颊上多了些岁月留下的皱纹。

踏进当年我出生成长的农家小院,倍感格外亲切仿佛在冥冥之中传递着暖融融的亲情。

      不大的院子,依然是旧时的景致。不过低矮的土墙,已被漂亮的红砖青瓦所代替。院中,一盘老石磨为桌、四只石头小凳还原封未动地围绕着石磨摆在那儿,只是又添了几分沧桑。院墙南边,我小时候亲手栽的那棵不到手指头粗的枣树,已长得有海碗般粗壮了,枝杆如撑开的巨伞。不同的是当年土坯的茅草房,已被大哥翻建成三层气派的楼房。

风光正好,风和日丽。大哥领我登上楼顶平台,举目四望,一片片田地,庄稼青郁,油菜花开得热热闹闹,村后的小溪,腰带般飘动……老家是一幅宁静秀丽的田园诗画。

中午,大嫂用自家种的新米煮了米饭。米饭喷香劲道,几样农家小菜,清爽可口,浓油酱色的红烧猪肉,咬一口香味醇厚,没有饲料猪的寡淡无味。

下午,大哥特意陪我到村外转了转,过去光秃秃的坡地,已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茂密果林。有桃树、梨树等等。大哥说,这是村里各家承包的,如今了收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没啥文化的大哥,说出的话竟有了文绉绉的味道,他不说挣了多少钱,而是说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年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已修成了平坦笔直的混凝土路。哥说,这是县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村通工程”。路两边是一溜排的桂花树,淡淡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之中。大嫂说,待到桂花开时,村里人会把桂花收集起来晾干。各家的自留地里还种植了薄荷、白芍、甘草等等,县里有专门的收购网点。如今,家家富得流油,日子过得甜美如蜜!

大哥家还承包了一个小鱼塘。我们来到鱼塘边,哥告诉我,他养的鱼从来不喂饲料厂生产的饲料,平时用草和浮萍喂养,有时候把家中的剩饭菜倒入塘边,隐入水中的大青石上,立刻有鱼群前来抢食。我走近河边细看,明丽的阳光映照着水面,水中红鲤、黑草、鲫鱼等等,不分类别的排着自由散漫的队形,悠闲地在水中摇曳着游来游去。

大嫂还养着一群鸡,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带领着到处转悠,悠闲自得地寻找草籽、小虫。满田野的“绿色食品”,让它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5岁多的侄孙女还在院子的麦秸垛下,捡了几个鸡蛋,鸡蛋不大、壳粗、色深,一定要煮给我吃,说是真正的家养鸡蛋,是城市里买不到的。一片小小的心意,让我感觉十分温馨。

大哥大嫂有一儿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儿子与儿媳妇在县城里开了家药材公司,整天忙的不可开交,便把女儿交给爷爷奶奶照料,大哥大嫂把孙女宝贝疙瘩般地疼爱着。大哥大嫂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发展……

吃罢晚饭,正赶上村广播站的大喇叭通知村民们到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听取县委讲师团题为《牢记光辉历史,发扬优良传统,凝聚奋进力量》党史讲座。

我兴致勃勃地和大哥大嫂一同前往。

村文明实践站位于村委会办公楼的顶层(第四层),宽大的会议室能容纳300多人。阶梯会场,整整齐齐的靠背座椅,和城里的小型影院没什么区别。我们到时,会场内已是灯火通明,许多村民已经早早地来了。我与大哥大嫂坐下后,大哥着宣讲还没开始的空隙,简要地向我介绍了村文明实践站的情况,他从志愿者队伍到村民微信群,再到文明实践站所开展的诸如“道德讲堂”“星级文明户”评比、“文艺汇演”等等。我听的有些入神。直到讲座开始,大哥才闭了嘴。

听完讲座,在返回的路上,我在思考着讲座内容,也在思考着大哥的话,心里热烘烘的。100年来,共产党人怀揣为劳苦大众谋福祉的初心使命,勇于奋斗、前仆后继,创造出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伟大奇迹。中国人民在党领导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接续奋斗,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自信满怀,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心情舒畅。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党带领着全体人民通过苦干实干、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创造了几亿人脱贫的伟大奇迹……不禁心潮起伏,激动兴奋。

回到家已是10点多钟,但大哥大嫂和我都兴致勃勃,没有丝毫睡意,便闲聊开来。我问起村里人到城市打工的事。大哥说,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有力气的人出去打工的很多,留下老人和孩子,也留下了一些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如孩子的学习教育,对老人的照顾等等。近几年这种现象在逐步改变,许多村民在外地学了一门技术或手艺,积累了一些资金,都纷纷回来办企业、搞经营,既可顾家、挣钱,又不耽误种庄稼;耕地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坡地荒地都开垦出来,种上了药材和农作物。村里还专门为老人开办了“老年食堂”……

大哥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谈到村里的可喜变化和美好前景,大哥大嫂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幸福和喜悦。.

是夜,月光如水,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时光回溯到40年前,那时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是破旧的茅草房,连一间像样的瓦房都没有,村子里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人在村里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家家都是小楼房,混凝土的路铺到每一家的大门前。

一缕月光正好从窗帘的缝隙里照进来,夜色特别温柔。静听,有细细的流水声,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这寂静安然如仙境而又生机勃勃的老家,使我更加坚定了回老家安度晚年的决心。

我可亲可敬的乡下老家,是一方乐土,是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我要像大哥大嫂这样,盖起小楼房,拉起小院子。我还要在院子里种些瓜果花草。

我设想着这样的悠闲生活,心里美滋滋的,但又觉得似乎还缺少些丰富充实的生活内容。忽想起大哥说过为关心青少年以及留守儿童的政治思想工作,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村党支部还专门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五老”队伍。我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可以到“关工委”谋一份义务,也可以报名加入“五老”队伍啊。发挥余热,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应该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必然选择,这样的晚年生活才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第二天一大早,我把想回老家居住的打算告诉了大哥,是想和他商量商量,征得他的同意。想不到大哥一听,连声说好,想都没想,就爽快答应了。他竟激动起来,一脸开心的笑,眼睛里竟然蓄满了喜悦的泪水。

                     (作者肖建华 龙子湖区曹山街道)

Copyright © 2013 中共蚌埠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蚌埠市体育路26号  联系电话:0552-2044469  电子邮件:bbzdk@163.com
皖ICP备18002136号-2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275号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