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促销活动,老年人更多的是实地排队去购买,很少上网购买。
让老人融入现代生活,是社会和“现代人”的责任。
自互联网巨头马云在网上曝出“打的软件让自家母亲打不了车”,到大学生为老人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打车软件和“QQ使用说明书”,老人与科技和新生活的话题,再次成为舆的焦点。网络时代的老人这个被挤在科技大门之外的群体,也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老年人依旧在商店里排队,不会用微信微博发信息,不会使用团购券去吃饭,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科技时代再次在代际鸿沟之间放大了距离。被现代生活方式推离的老人们,似乎遭遇了“脱轨时代”。
他们依旧对城市的公交线路烂熟于心,依旧每天晨起打拳舞剑锻炼身体,他们成了一些人认为的落伍生活方式的“捧场者”。
“我们真的落伍了吗?”“我们被时代抛弃了吗?”老人们频频发出的疑问,既有被边缘化的焦虑,又有无奈的叹息。被时代眷顾的年轻人在现代生活里如鱼得水,与科技一起共享各种盛宴,而老人们心向往之,却无法融入,无所适从。
然而现实也不是那么糟,“如果你没时间陪老人又想让老人不孤独,多尽些孝心,就请教会他们上网罢!”近来,当为父母手绘社交工具说明书走红时,这种呼声也在网上流行。
老人时间:迷失在传统生活习惯中
记者日前在中国银行鹭江支行碰到前来交违章罚单的63岁张伯,他刚从交警大队违章处理室排队打了罚单出来,现在又赶忙跑到银行柜台来交钱,他拿的号是78号,前面还有40多人,起码得等一个多小时。而就在张伯捏着旧存折、拿着排号纸坐在座位上等待的时候,家住新港小区的26岁年轻小伙子小李已经用银行卡在银行自助缴费终端上完成了缴费。小李说他没有去交警大队,“本来可以在家里通过网上银行支付的,但刚好顺路,也就进来交了,还是挺方便的。”相比于张伯花了大半天时间排队缴费,小李仅仅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
“退休后整个生活都回归家庭。日子变得轻松,但总觉得离社会越来越远;知道现在科技更新速度很快,但总觉得那些东西离我很遥远,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原来那样。有时出门办个事,感觉力不从心,人家讲了许多,我要过好一阵子才反应过来。”张伯向记者扬了扬手中的存折:“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谁还用存折啊,我儿子说估计以后连银行卡都不用了,看来我真的是落伍了!”
对于近日媒体曝出的出租车司机拒载老人的新闻,家住中大西区教职工家属区的64岁国企退休老人熊伯也心有戚戚:一次在路边打车,他眼睁睁地看着旁边一年轻姑娘拿着手机连手都没招,一辆空的士就自觉停在了她面前,而自己在旁边等了半天也没看见一辆空车经过。震惊之余,老人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回家问了儿子才知道那姑娘多半是用了打车软件。“我觉得挺新奇的,本来想尝尝鲜,但儿子教了后没怎么学会,后来想用的时候都忘了,也就算了”。
身陷“现代化困境”的老人,正被一波接着一波的科技浪潮推离生活主流。但网络时代让他们不得不加紧了追赶的脚步。广州赤岗的余阿姨去年好不容易和老伴儿一起学会了电脑打字,本以为从此会上网就能跟上社会的潮流,谁知现在儿女们又都在用手机软件交流、看新闻、购物,于是老两口又自己琢磨着开始学习使用微信和孩子交流。
她挥了挥手中的老年手机无奈地对记者说,“我这个老年手机还不能用微信,还得换。”
手机打车、群发短信、团购订餐,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小菜一碟”的事情在中老年人看来却成了“老大难”。中山大学社会发展学系教授邱海雄认为,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太快,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老年人被疏离的几率越来越大”。
67岁的退休干部刘伯伯用“网盲”来自嘲:“儿子给我换了部智能手机,但我只会打电话,其他的那些东西从来没用过”。
拒绝网络:希望享受人际交往的快乐
每天晚上,在广州滨江大道上,你都可以看见一群身着白衣练太极拳的老人们。詹爷爷从乡下搬到广州,每天练太极拳让他感到身心顺畅,生活也变得有规律。
这种生活老人很是享受,而谈及现代人形影不离的手机与互联网,他不悦地说:“我非常不喜欢现在年轻人整天沉迷于手机。像我女儿和女婿,下班回来开门换鞋的时候都还在看手机!回来后也不说带带孩子,而是又急着跑到房间里去开电脑”。詹爷爷说:“周末的时候晚上一两点才睡,一直耗在网上也不知道到底在干嘛。你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好吗”?“年轻人好不容易剩点时间休息又都献给了网络啊手机啊电脑啊。连跟我说话的机会都很少。我一个人看电视,还不如出来打拳”。
在记者调查中,这种谈“网”色变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孙伯伯对近日的家庭聚会表示非常失望。饭桌上几个年轻人一直埋头玩手机,“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又很激动,反正感觉比跟我说话开心。”2岁的小孙子也在一边吃饭一边看着IPad里的动画片,孙伯伯的老伴儿实在看不下,把IPad拿走,谁知孩子一下子就哇哇哭了起来。最让老人家受不了的是女儿还责备她。老人当场就和女儿吵了起来,一家人最终不欢而散。
老人对于互联网的排斥与疏离,大学生志愿者刘星也深有体会。他是暨南大学大二的学生,现在是广州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根据他的经验,如果做服务老人的志愿者活动,就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在他们面前频繁的掏手机。“老人们更愿意你陪着他们说说话,即使没有话聊,也不要拿手机出来刷微博啊刷朋友圈。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不尊重。”有次去社区做“老少同乐”长者关怀活动,有位老太太明确表示她不希望看着他们玩手机,因为她孩子在家就是这样。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黄少宽认为,老人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是不愿意学,即使会用也可能不愿意用。中老年人还是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在黄教授看来,新兴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代替所有,原来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一味地去否定。“年纪大一点的人就是喜欢逛商场,喜欢在店里消费体验,喜欢消费的过程,我不认为这就是落伍,或是要被淘汰。这只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你无法拿出标准去评判孰优孰劣”。
“反哺”老人:让老人回归现代化生活
一边是被抛弃的苦恼,一边是主动逃离,但无论如何,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好像都隔着一道网络的鸿沟。对于那些有着一颗“不服老”的心思的老人来说,儿女和孙辈成了他们越过鸿沟最好的老师。
家住奥林匹克花园的退休银行职员唐阿姨从对微信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用了将近3个月,花俏的页面、复杂的操作让她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不停地“不耻下问”,几乎每天都发微信“骚扰”女儿和朋友来熟练操作,后来开始学会发孙子的照片到朋友圈,一下成为了“潮外婆”。
唐阿姨认为,技术的普及有一个过程,老年人确实学起来比年轻人慢。“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进步,老年人应当主动去适应这个环境。”。
近日,重庆26岁大学生张明手绘的“微信使用说明书”被网友赞誉为“中国好儿子”。“大青蛙”漫画创作团手绘“教会老年人用快的、滴滴打车软件”的漫画教程,被网友疯狂转载。昨日该团队负责人接受记者采时表示,创作初衷源于一次目睹两位老人在寒风中打车被拒载的遭遇,决定用手中的笔来帮帮他们:“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得这么快,老人已经完全被甩到了另一个时代。我们一直在外面工作,不能守在他们身边,但是我觉得我们能够教会老人使用微信,哪怕他们不会用,如果能看看我们发的一些信息,也就能感觉我们其实在他们身边一样。我觉得这就是守护老人的一种方式”。
无独有偶,武汉轻工大学女生李晓倩,为父母亲手绘制的QQ使用说明书也在社会上激起一股股暖流,被赞很萌很有爱。据介绍这已不是她第一次用手绘的方式教会父母上网,从大二开始,她已绘制出“键盘使用说明图”,大小写、切换等功能妈妈都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社会似乎没有准备好给老人怎样与时俱进的物质消费产品和精神消费产品,但是老龄化社会丝毫没有犹豫地到来。
记者昨天在广州人口稠密的天河区华景新城、珠江俊园、加拿大花园几个小区走访时看到,在小区活动的绝大多数是老人。他们有的坐在树下聊天,有的则发呆,或牵着小狗散步。而这几个小区的会所,除了开饭店外就是办少儿培训班和棋牌室,一些不愿到棋牌室里花钱的老人则自已搬个桌子打牌。记者问物业公司的负责人有没有专门为老人服务的场所,他奇怪地说:“他们去打牌就行了呀”。
给老龄者提供
更多消费创新
专家声音
邱海雄教授表示:“代际传承不只是从老到幼,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人掌握了新的科技与生活方式后应当‘反哺’给老一代,在他们快要被遗弃在社会的孤岛的时候让他们再社会化,融入现代生活。这种‘文化反哺’是新的社会现象,也是年轻人的责任,是一种尽孝方式。他们应该成为老人现代化生活的引路人”。
黄少宽教授认为,社会应当对老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即使现代化操作成为总体趋势,各个生活服务平台仍然也要保留一些传统模式为老人服务。
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原所长郑梓桢教授昨天对记者表示,在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的时候,政府和社会组织还对老人的文化需求认识不足,只关心他们物质上的温饱,为他们端屎端尿送补品,而没有关注到他们文化上的温饱,对老人的网络需求和情感需求一直是个“被遗忘的角落”。
他建议,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强投入,要像上世纪50年代文化扫盲一样对老人进行网络扫盲,可以向社会购买服务。
他说,老人消费是个巨大的市场,但当前市场上合适的产品太少了。他举例说,家中90岁的老母亲在他多次手把手教授下,已经学会了用老人手机,但还只会接电话,不会往外打。他说,对老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必须要越来越“傻瓜化”,这需要技术创新,像Iphone那么小,老人怎么用?
越秀区北京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谢小姐认为,社区关爱老人的义工服务可以与时俱进,不仅仅局限于健康、歌舞等服务活动,如果老年人有意愿,也可以教他们使用现代科技产品,“这不仅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够减少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让他们彼此再认识、再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逐步消除代际误解,我觉得这是当下最需要的一种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