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离休干部整体进入更高年龄、更高发病率的“双高期”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凸现,“精准化”理念越来越受关注。要求提供更加精细、更具个性的服务成为离休干部的共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离休干部“双高期”个性化精准服务是每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工作。
一、当前我市离休干部的基本现状
我市共有离休干部954名,针对离休干部目前年龄、身体、心理等状况及个性化需求,重点对某单位进行调研座谈。该单位现有离休干部20人,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84岁,其中90岁以上8人,85到89岁以上10人,84岁2人;从身体状况来看,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5人,基本自理靠家人或者专人照顾的11人,大部分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从居住状况上来看:19人居住在本市,随子女外地居住1人;从家庭情况来说:独居5人,其他与配偶或子女共同居住。通过调研、座谈和家访离休干部,他们反映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心灵有很大触动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当前离休干部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的历史时期,传统的为老服务和管理方式成为制约社会转型期“双高期”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短板”,影响了新时期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转型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其突出表现如下:
(一)传统管理服务思维不适应当前离休干部需求。现阶段,离休干部的各项生活待遇已经全部落实,“三个机制”保障有力,随着近几年一些补贴费的合理调整和落实,老干部的经济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上的满足,在新时期已非老干部的唯一需求,对健康,长寿,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更加的关注。离休干部迫切要求的是更加人性化、更富个性化、更加贴近他们日常生活尤其精神生活的服务,因此,对“双高期”现象带来的老干部生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和与之相生相伴的个性化需求应当充分认识,不应单纯强调经济上的满足、简单地抱定生活待遇落实不放松。
(二)传统管理服务工作模式不适应当前离休干部需求。传统管理服务工作模式相对单一,缺乏适应“双高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服务种类。工作主要集中在各项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满足个体的需求较少,照顾“面”多,突出“点”少。但而今,面对年龄、身体、生理、心理等诸多变化的“双高期”离休干部,满足个性化需求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传统服务渠道不适应离休干部的社会需求多样化。传统的管理服务工作要求执行和落实政策到位,单靠职能部门和老干部单位的力量就可以轻易实现管理服务的目标。现阶段,“双高期”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形式和个性化需求目标增加,迫切需要我们借鉴社会管理的经验,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同志提供方便服务、拓宽服务渠道,对离休干部实行多元化、亲情化、个性化服务。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的新常态,牢固树立精准服务理念,从离休干部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掌握需求信息,精准对接服务平台,精准开展个性服务,精准培训服务团队,努力夯实服务基础、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本领,不断推进精准化服务工作,大力提升离休干部幸福指数。
(一)精准掌握需求信息。精准服务的关键在于准确了解老干部需求,应运用大数据思维,多措并举,建立并不断完善以老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信息库。第一,作为机关专职离退休部门,应坚持走访,建立联系服务情况记录制度,对老干部的身体情况、家庭情况、困难要求等信息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走访过程中,可以采用通过发放调查表格等方式了解收集包括老干部的家庭生活、身体状况、情绪心理、配偶情况、独居情况、患病情况、用药情况、子女情况、自理能力、兴趣爱好等基础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第二,着力完善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和互动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与原单位、社区、服务机构(企业)等互动共享,并实时更新。建立老干部服务数据库,分类设立老干部基本信息名单、患病老干部名单、丧偶老干部名单、独居老干部名单等多类别个性化名单。
(二)精准对接服务平台。
随着“独居”、“空巢”现象的增加,老干部趋向于居家养老,倾向于就近服务、入户服务和应急服务。社区作为转型时期乃至以后社会管理的基层平台,便成了“双高期”离休干部晚年生活最可依赖的空间,成为他们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理想场所。
1、借力社区优势,打造社区服务平台。针对“双高期”离休干部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应积极引导社区精心构建为老干部服务的网络,对接整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爱心超市、志愿者等资源,为老干部提供日托、送餐、配送生活必需品、上门照顾等服务。某局独居离休老同志耿樵:“每日做饭最为头痛,迫切希望在家门口的社区里建立公共食堂,已解决他们能不出小区就能享用健康、丰富、营养的一日三餐。”河南省坚持健康养老事业和产业并举,出台政策,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启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00个,今年底前使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60%以上。
2、挖掘服务资源,建立服务对接平台。挖掘家庭服务业资源,建立服务平台,选择优秀的家政、足浴、理发、维修企业,通过签约服务,为“双高期”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需求提供“全程式”、“一站式”亲情服务。把与离休干部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引进家庭,依托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开展保姆介绍、粮油配送、家电维修、卫生保洁、代理维权等服务,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指导,保证“双高期”离休干部小事不出门,大事来人帮,生活幸福无忧。河南郑州为满足高龄、空巢等老年群体助餐、助浴服务需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符合要求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接示范点。今年7月,“饿了么”试点推出了“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关注老年用户的健康。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市场投入养老服务业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为养老服务新模式带来更加积极的探索。某局离休老同志赵碧霞:“我和老伴两个人住,老伴年龄大,我又弄不动,现在合适的保姆难找,好容易找到等着熟悉又离开,再找又要等。”不随子女生活的离休老同志对家庭服务这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提供居家养老家庭服务迫在眉睫。
3、建立医疗服务,对接保障服务平台。各社区卫生站责任医生开展与辖区老干部结对服务。对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干部,尝试引导他们入住公办与民营养老机构,在管理服务职能部门关怀不变的情况下,由专业养老机构为老干部提供更细致、全面的服务。市属医院积极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医院开通并不断完善老干部就医绿色通道,离休干部在市医院就诊时出示“就诊卡”,即可享受代为挂号,专人陪同优先就诊、检查、配药、住院等服务,能与卫生系统资源的有效整合为离休干部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温馨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精准开展个性服务。从老干部实际出发,以老干部的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化服务。一是精准做好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做好离休干部健康体检工作,每年四、五月份组织离休干部参加健康体检,根据检查结果,由医院专家为老干部进行“一对一”的体检反馈,并为每位老干部建立健康档案。二是进门入户暖人心的精神慰藉服务。每年春节、中秋等重要节假日,对离休老干部普遍上门走访,送去符合老干部消费习惯的生活用品,让离休干部倍感温馨。三是提供个性化的法律咨询服务。聘请法律顾问为老干部进行《继承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讲座,为老干部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四是开展分级分类服务。根据老干部身体状况、生活能力、服务需求等实际,将老干部的具体服务项目进行分类细化,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举措等,整合卫生系统、原单位、社区及社会志愿者组织等力量,做好分级分类服务工作。五是设立老干部服务办公室。主要协调解决与老干部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相关问题。离休干部有疑问,需服务,提意见,一个电话就可得到帮助。
(四)精准培训服务团队。队伍建设是做好“双高期”离休干部工作保证,是提高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基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加大多领域、多层次的服务团队建设力度。
1、注重专职部门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为离休干部工作的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在更新观念、发挥作用上的创新精神,强化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不断提高离休干部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其次,加强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使专职人员掌握党和国家有关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定,精通老干部工作业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解决“双高期”离休干部问题的本领,不断提高管理服务的技能。
2、注重社区服务队伍建设。社区是离休干部日常生活的地方,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后,社区工作人员与老干部们日常接触相对较多。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向社区工作人员宣传中央和各级党委关于离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让其充分认识为离休干部提供服务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离休老干部服务中。借助他们人员多、工作细致、覆盖面广等优势,打造一支日常关注、信息畅通、服务周到的老干部服务团队,同时采用鼓励、表彰等形式激发他们对老干部服务付出更大热情。
3、注重志愿者队伍建设。向热心助老、抚老的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广泛宣传,营造社会崇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组织一支离休干部服务志愿者团队,成立一个组织协调强、工作效率高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根据每个志愿者专业技能、空闲时间,自主安排团队成员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为 “双高期”老干部提供心理咨询、家政服务、健康护理、日常陪伴、生活救助等服务,从而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老干部工作部门应在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思考,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实际、狠抓特色、注重创新,切实提供精准化服务,使离休干部晚年更幸福、更有尊严。
(市经信委离退局)